我们其实没必要把颁奖时间看得太重,而是要关注获奖科学家们对科学的贡献、科学精神的传递。
天气好的时候,吴俊伟还会在中午休息时搬个板凳坐在办公楼前看天、看云、乘凉。在台站里,他跟吴俊伟共用一张办公桌。
2021年,他带着30多位工人来到工程现场,从两部试验天线开始,装出16部天线,最后装出313部天线。降央就是被洛绒电珠喊去帮忙卸货的。还没来得及摘掉安全帽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蹲在地上围成一圈。过去3年,吴俊伟有560多天在千眼天珠工程现场,统筹基地开挖、引水引电、进度协调、植被修复等数不清的大事小情。如今,千眼天珠的场地已经恢复了原先的草场风貌,蚂蚱在草丛里蹦跳,洛绒电珠心爱的栗色赛马在场地里悠闲地吃草。
看着雪白高大的圆环一点点落成,草甸一点点变绿,他想要留下来工作。后来,他发现自己的手印和一些天体物理学家的手印挂在一起,里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子午工程二期总指挥王赤,千眼天珠项目负责人阎敬业,执行站长吴俊伟 见过、听过的多了,降央头顶上的天不再只有他以前看到的那么大,脚下的路不再只有从稻城到理塘那么远,认识的人也不再局限于只会说藏话的朋友。2019年,团队成功打破了国际上飞秒激光驱动加速碳离子的能量纪录。
在他看来,科学有时候也需要闲聊,需要思维不带目的性地交错碰撞的放松时刻。陈佳洱婉拒了:小周啊,人要自己能干才好。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1964年,中国向英国派出第一批共四名访问学者,中国科学院二人,高校二人,陈佳洱正在其中。
陈佳洱在许多场合,都向学界、向学生们强调这句话。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010年,跟随陈佳洱攻读博士的周泉丰与导师一同到日本参加IPAC10学术会议,下了飞机,周泉丰想为年近八十的老师拉行李箱。朱光亚更是全程待命指导…… 546岁月是激情而专注的。凭着这份认真,陈佳洱为北大凝聚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与众多著名学者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为北大的人才队伍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一次次灵魂的震颤,汇聚成与国家民族同频共振的回响,与科学之春的暖意融合,迸发不竭求索的力量。
一直以来,数理领域中最瑰奇的奥秘,似乎总是留给那些思维能力处在巅峰时期的年轻人。此外,为了促进学科之间的交融,陈佳洱开国内之先河,将很多同类学科划分为学部——文、史、哲归到人文学部,经济、管理和法律则是社会科学部,数学、物理和化学归为理学部等。最终硬着头皮上任的陈佳洱,因为北大无小事而战战兢兢辗转反侧,连着几夜都睡不着觉,但肩上的重担,他却是扎扎实实地接下了。一项重要的国家任务将他们汇聚起来——筹建我国第一个原子能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
筹力量,他大力争取学校和国家高技术计划在人力和经费上的支持。科学的眼睛与人文的眼睛,共同映出世界的纷呈美好。
起初,一间像样的办公室都还没收拾出来,两弹一星负责人之一的钱三强便把自己在中国科学院的办公室让出来。学生们偶尔看见一个60多岁的老人弯着腰在路上给自行车打气,谁都想不到这是他们的校长。
我自己上课,才知道教师想什么,学生想什么,我理解他们,支持他们。期间,他把对束流脉冲化的研究成果拓展应用于石溪分校直线加速器的聚束器、高能后切割器、后聚束器及各个束流输运元件组成的系统中,成功地将64 MeV的碳离子压缩到100ps,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学界很多人都敬重陈先生,知道他惜才、爱才。而此后,陈佳洱骑着自行车的身影,会历经他六十余年的生命时光,深深嵌入这座小园每逢有人要为陈佳洱照像,他总是尽量找带有未名湖、博雅塔的背景,他的生命与它们交融,才算拼合成一幅完整的图景。06 呆板但认真 被问及科学家做校长,有何利弊时,陈佳洱淡淡一笑,答: 会比较呆板,但一般会比较认真。
他被派往牛津大学、卢瑟福实验室访学。父亲陈伯吹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但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科学报国梦。
1958年,546正式解禁,被命名为北京大学原子能系,后又改为技术物理系。在蓝旗营,推上自行车,骑着便又到了燕园。
科学求真知,人文真善美,陈佳洱如是感叹父亲对自己的影响,他常常强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同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既相辅相成又密不可分。2010年,陈佳洱赴意大利开会,专门在慕尼黑转机逗留了半天,师生抽空见了一面。
他着眼的不是眼前,不是跟随,是未来,是卓越。02 科学的春天 1978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此外,陈佳洱还为加速器的用户编制了一套软件,可根据用户对加速离子的种类、能量等性能要求通过计算机自动操控整个加速器的各项相关部件参数,运行方便、精确、可靠,石溪的同事兴奋地称之为陈氏模式。关于它的认知,凡推进一小步,背后都是世界无数顶尖科学家的日夜苦思与实验。
此刻,梦魂牵萦的湖光塔影,第一次映入他的眼眸。会堂里,陈佳洱那一排的科学家都哭了。
? 1964年,在卢瑟福高能物理研究所从事回旋加速器研究 北大核科学的种子,由此种下。04 穿梭在燕园的自行车 车轮摩挲过地面,像是拨动了电影胶片,小园光影流转,携草木丰沛的生机,扑面而来。
陈佳洱和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王大中院士一起,签订了北大清华携手共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协议书,规定两校学分互认、教授互聘、资源共享、后勤共建等八项规定,为两校学生的情感互连奠定基础。2019年,团队成功打破了国际上飞秒激光驱动加速碳离子的能量纪录。
05 要对得起北京大学四个字 每每旁人谈及陈佳洱任北大校长的经历,他总说我只是偶然当上校长的一介书生。年轻人们的拳拳赤子心总能奏出这春天里最激越昂扬的旋律,1981年响彻燕园的团结起来,振兴中华,1984年天安门前的小平您好,数十年来,陈佳洱始终记忆犹新。一次次灵魂的震颤,汇聚成与国家民族同频共振的回响,与科学之春的暖意融合,迸发不竭求索的力量。早在儿时,童话与科学便交融在他的生活与学习之中。
转年,北大一间不起眼的房间里,激光加速器实验室开始动工。一次,陈佳洱正在做核子计数管工作性能的实验,荧光屏上出现了预期的波形,身后传来一句:真漂亮。
胡济民、虞福春、朱光亚、卢鹤绂,他们都是来自不同高校的顶尖学者。儿时那个雨夜,银幕上居里夫人坚毅执着的目光,深深地刻在了陈佳洱稚嫩的心上。
1983年,北大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建立,陈佳洱带领团队完成4.5 MV静电加速器的设计和建造,使之成为北京大学核科学试验基地的第一个大型基础设施。新世纪,欧美科学家提出用强激光进行离子加速的想法,这能使得加速精度和分辨率更高,但在原理上没有实现突破。